我们都想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,希望跟孩子保持和谐、有效的沟通,但常常发现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
面对孩子,我们难免会有焦虑、沮丧,甚至愤怒的时刻,而这些时刻经常和我们自身的状态是息息相关的。

试想一下下面两种情境:

第一种情境,当你又累又饿,满身疲惫地下班回家后,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,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?

第二种情境,当你身心都很放松、愉悦的时候,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,你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?

在第一种情境下,我们可能会冲孩子发火,在第二种情境下则可能会平和地提醒一下孩子,或者和孩子一起玩。

如果把我们自身比作一块蓄电池的话,在第一种情境下,我们自身的能量是比较低的,这时候孩子的行为就更容易激起我们的负面情绪,而在第二种情境下,我们自身的能量是比较高的,这时候我们就更容易理性地对待孩子的行为。

所以,在满足孩子的需要的同时,你也要满足自己的需要,照顾好自己,给自己充满电,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和陪伴。

 

那么,除了父母的角色,作为一个完整的人,我们会有哪些需要呢?

一般来说,人会有五个方面的需要,包括身体需要、情感需要、社交需要、自我发展需要以及精神需要。

01

身体需要

养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的工作,需要付出很多体力劳动。你可能还记得,作为新手妈妈,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的情景,或者因为抱孩子久了胳膊酸疼的感觉;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周末和节假日你还要各种遛娃,不管是去公园还是去爬山,你发现你的体力可能已经跟不上孩子了;更何况,有了孩子,你发现要干的家务劳动增加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。

既然为人父母是一个需要体力的工种,那么你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了吗?

很多妈妈说,睡眠不足是生活的常态,晚上等孩子睡觉了,才觉得能找回一点自己的时间,于是开始熬夜刷手机,而长期的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。

有的爸爸在有孩子之前会经常健身,有了孩子之后就停止锻炼了,结果感觉身体缺乏活力,脾气也变得烦躁易怒,对自己,对家人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。

所以,关爱自己,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,保证身体需要得到满足。

 

02

情感需要

你需要感受到被爱、被接纳,这些情感需要并不会随着孩子的出生而消失。

所以,你需要经营自己的亲密关系,这非常重要。而且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父母恩爱,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。因为父母之间彼此深爱,家庭氛围就会和谐,这样的氛围会带给孩子安全感,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。

有的父母可能会说,我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养家糊口,但其实经营亲密关系是需要时间和承诺的。如果你感到你和爱人的浪漫爱情正在消退,那么你可能需要每周都拿出一定时间跟爱人独处,在亲密关系中重建联结。

你的亲密关系越好,你感觉到的情感支持就会越多。当你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,你也会有更充沛的能量来滋养孩子。

 

03

社交需要

做了父母之后,孩子占去了很大一部分精力,很多妈妈的社交圈就变小了,原来经常聚会的朋友一年半载也难得见上一面。偶尔周末和朋友一起喝喝咖啡,心里还怀着愧疚感,觉得周末应该陪孩子,有那么多事情要做,怎么能这么放纵自己呢?

其实,友谊是人的基本需要。和好友聚一聚,天南地北海聊一通;跟闺蜜吐吐槽,分享你的喜怒哀乐,这些都是美好的人生体验。不管我们的年龄有多大,我们都需要友谊。

不定期地和朋友见见面,聊一聊,也会给你充电,让你在忙碌的工作和育儿生活之外,获得些许放松的时刻,给自己减减压,让自己更快乐。

你的放松和快乐也会感染孩子,在轻松的氛围中,你和孩子的沟通也会更加顺畅。

 

04

发展自我的需要

你可以在工作中发挥才华,也可以开启自我学习之路,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,修炼一些技能,享受成长带来的乐趣。

有个妈妈在社群中分享,她对写作很感兴趣,于是她就给自己制定了学习目标,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。

当她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了规划并坚定地去执行的时候,她感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。同时,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每天心情都很愉悦。

她把自我成长中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孩子,孩子也很佩服妈妈,母子俩还经常一起讨论关于阅读和写作的问题,互相切磋。

这位妈妈既照顾到了自我发展的需要,又跟孩子之间建立了更好的联结,亲子之间减少了矛盾,更加亲密了。

 

05

精神需要

每个人都有精神层面的需要渴望得到满足。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,过有意义的生活能导致真正的幸福。

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。有三个人在建筑工地上干活,有人问他们:“你在做什么?”第一个人回答:“我正在砌砖墙。”第二个人回答:“我正在盖一栋楼房。”第三个人回答:“我正在建造一座医院,这样生病的人都能到这里得到治疗。”

虽然三个人做的是同一件事情,但他们赋予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不同,由此他们做这件事的动力和感受也会完全不同。

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热情、兴趣和能力结合起来,充满能量地过好每一天,就会感到生活更有意义,产生更多的满足感,而这些都会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。

我们和孩子相处时的行为反应和情绪情感,是和我们自身的状态息息相关的。

作为一个完整的人,我们都有自己的身体需要、情感需要、社交需要、自我发展需要以及精神需要。

当我们能有意识地满足自身的这些重要需要,才能减少焦虑,有更好的状态与孩子沟通,达到更和谐的亲子关系。

 

 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